返回

第三百七十七章 脑温城与呼伦贝尔(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qiqixs.net
    脑温城的地理位置大致在后世黑龙江齐齐哈尔附近,是满清政府控制黑龙江的重要据点之一,一度还做过省城,重要性可见一斑。

    不过在17世纪末的这个时空,北满几乎就要被东岸人全部啃掉,清国没有所谓的黑龙江省,脑温城更不是省城,几乎已经退化成了一个纯粹的军事据点,一方面充当呼伦贝尔草原的防御门户,一方面也是适当牵制一下哈尔滨、模范堡一带的东岸人,使其不得不稍敛贪欲,不再急着南下侵吞吉林各地。不过在东岸人另辟蹊径,从外东北南下插入呼伦贝尔草原,东面的宁古塔陷落、海西女真降服之后,脑温城就已经成了一个扎眼的孤立据点,下场基本已经注定。

    脑温城说是一个城,其实不过是一个大点的寨子罢了。在经济与文化都极为落后的北满地区,你想修建一个漂亮的砖石结构的城市,那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也就东岸人比较土豪,同时又享有水上运输的交通便利,烧制砖瓦的成本也极低,这才堪堪沿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河流处修建了一些堡垒、粮站或城市,但规模其实都不算很大,与关内城市是真的没法比的。

    脑温城大体上呈一个正方形结构,西临嫩江,东面为面积辽阔的森林和原野,地势平稳,一望无际,纵马驰骋其上,直让人觉得心旷神怡。脑温城的城墙是木质的,外面覆盖了一层厚实的泥土,用来吸收炮弹的动能,同时也有防火的功能。城墙四四方方的,没什么特色,没有增加凸出部,也没有减少窝弹区的折线式城墙,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古代城墙,因此在随队而来东岸炮兵们眼里根本不存在什么挑战——随军的炮兵由哈尔滨堡和模范堡抽调,总计4个炮兵连32门各型火炮。

    城寨外也没有什么与主城形成交叉火力的堡垒,这让围城大军排兵布阵变得更方便了一些。唯一有些障碍的,大概就是城外地势过于开阔、平坦,利于骑兵驱驰罢了。但这些对于古代中原王朝的军队可能是个麻烦,但对于骑兵数量众多的东岸人而言,根本不是问题!他们此行,可是调集了足足一千名训练有素的骑兵呢!

    当然东岸人带来的步兵更多,计有新军第七师的第21步兵团2000人、哈尔滨和模范两地守备队士兵1000人、朝鲜平安道镇兵3600人,这都是步兵,大概有6600人的样子。此外,东岸人还带来了将近500名炮兵、1000名骑兵以及一些斥候、警卫和指挥部勤杂人员,总兵力接近8500人,规模相当之庞大。

    而为了筹备如此规模的“会战”——在外东北,这样规模的足以成为会战了——满蒙开拓队不但掏空了自己的家底,同时还向登莱和宁波方面商借了大量粮食及其他物资,以保障战役能够顺利展开。考虑到从借调物资到实际运抵的时间差,这满蒙方面至少是提前了一年多时间在策划这场战役。花费了如此多的心血,耗费了如此多的钱粮,集结了如此多的部队,如果再不把脑温城一举攻克,简直就说不过去了啊!

    守城清军的数量原本还算不少,顶峰时有接近三千人的样子,都是满蒙八旗,战斗力还算不错。但自从噶尔丹高调进攻蒙古草原以来,脑温城的守军便一减再减,大批量抽调去了其他地方作战,本地的驻防士兵数量锐减到了八百人左右,几乎不存在什么威胁了。

    不过还是因为准噶尔蒙古的事,最近逃避战争来到脑温城一带生活的蒙古人数量也多了起来。守城的老将、脑温城都统萨布素心生一计,从这些蒙古人里头招募了一些能征善战之士,大概有一千多人的样子,加入到了守城队伍之中,以对抗东岸人的攻势。

    此时这些蒙古人的一部分,大概七八百人的样子,已经被排列在了城外的一处空地上。随着指挥官的一声令下,这些服色杂乱、装备一般且武器也五花八门的蒙古人,就猛地一催马匹,向东岸人这边冲了过来。

    指挥大军的贝振声少校站在一处木头临时搭建的高台上,用望远镜看到这些蒙古人冲阵后,直接就笑了,说道:“看来这些清国人从来就没吸取过松树窝子之战的教训,竟然还想用骑兵来冲阵。我简直不敢相信,都90年代了,还有人用这么落后无聊的打法。”

    话说之前征服宁古塔过程中的松树窝子之战,清军与东岸在野外遭遇。当时是也,两千多满蒙八旗子弟向正在匆忙列阵的东岸陆军冲击,结果被东岸骑兵拦截缓了一下,待其找到机会突破拦截冲到步兵阵前时,遇到的则是已经整备完毕的东岸步兵的密集火力,一下子被打了个抱头鼠窜。再之后,情况就很好理解了,两千清军遭到东岸步骑的夹击,损失超过一半,剩下的仗着熟悉环境,匆忙溜回了宁古塔,最后被围城大军一股消灭了事。

    这到底是什么给了脑温城这边的清军以如此自信,居然还敢冲击东岸人已经列好的军阵?不怕再碰到头破血流么?这些年来的战争过程一再表明,列好阵的东岸军阵是冲不动的。现代化军队的一大特点,就是训练频率高、强度大,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qiqi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