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巴伦支海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交通与军事上对俄罗斯都有重要的影响。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虽有多处沿海区域。但唯有在巴伦支海才可以向更大公海自由自在、毫无阻碍地进出。
冰海暖池
2000年8月13日,俄罗斯海军的中坚舰艇“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沉没了!巴伦支海
,这个偏僻、寂静的海域顿时声名鹊起,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
巴伦支海是北冰洋东半部的一个海域。东面以新地岛为分界线与喀拉海隔开;西面以
挪威大陆最北端的诺尔辰角——熊岛——西斯匹次卑尔根岛最南端一线与大西洋分开;南面紧靠挪威和俄罗斯;北面以斯瓦尔巴群岛——法兰土·约瑟夫群岛一线与北冰洋中心部分的海盆分隔开来。巴伦支海南部的一小部分延伸人科拉半岛与俄罗斯大陆之间,称为“白海”。巴伦支海总面积为137万平方千米。巴伦支海是北冰洋各边缘海之中地理位置最优越的一个。94%的面积位于大陆架上,它底部的大陆架宽达130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宽阔的大陆架之一。巴伦支海北侧、西侧岛屿林立,而其内部却连一座岛礁也没有。海面十分宽广。其次,巴伦支海的北侧,由于得到斯瓦尔巴群岛和法兰士·约瑟夫群岛的护卫,阻挡了北冰洋浮冰群的侵入;东侧的新地岛又像天然的屏障,使喀拉海终年不化的海冰难以逾越。正是在这个方向上,强大的墨西哥湾暖流给巴伦支海送来大量既温暖又较咸的海水,使巴伦支海的水温(4c~12c)比周围的北冰洋各部分的水温高得多,所以,巴伦支海被誉为北冰洋的“暖池”。
海上门户
从军事上看其重要性尤为明显:它为俄罗斯的北方舰队提供了活动空间及沿岸的海军基地。这是因为俄罗斯北冰洋沿海海岸线虽长,海域虽广。绝大部分满布坚冰和更加危险的浮冰。除破冰船外,其余船只行动难,惟巴伦支海例外。虽然。俄罗斯濒临三大洋的12个海,海疆辽阔,但真正能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的海域,也只有巴伦支海一个地方。巴伦支海,可以说是俄罗斯的风水宝地和重要的门
户,但它也有诸多不利之处。在大西洋暖气旋和北冰洋冷反气旋的共同影响下,天气极不稳定,是世界上风暴最多的水域之一,狂风常常掀起高达3米多的巨浪。“气急败坏”地拍打着南侧的大陆海岸。再者,它的深度。绝大部分在100米-350米之间,平均深230米。属于典型的大陆架海。而且,海底地形相当复杂,起伏较大,极不规则,既有平缓的隆起。又有下凹的海盆。由于海底地形变化多端,水团分布、水流流向及沉积类型也变得复杂而规律难寻,这对海上航行的船只都是不利因素。但巴伦支海对于俄罗斯而言,仍是通向外洋的重要门户。
1594年,有3艘船从阿姆斯特丹出发,再一次踏上了远征北极的航程。其中有一艘是由巴伦支指挥的,这正是他探险生涯的开始,那时他刚44岁。
巴伦支在他短暂一生的探险中一共完成了3次航行,虽然每次都进入了北冰洋,但前两次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建树。1596年,在阿姆斯特丹商人们的资助下,巴伦支指挥着3艘船又开始了第三次探险。在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航行中,他们不仅发现了斯匹兹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3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后来,巴伦支继续向东北行进,直到8月26日他们的船只被冰封住为止,他和船员们成为第一批在北极越冬的欧洲人。当时的天气是如此之寒冷,他们只有把指头伸进嘴里才能保持温暖,他们还经常受到北极熊的袭击。尽管如此,船员们在巴伦支的鼓励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顽强地生存下来。直到第二年夏天,敞篷小船终于挣脱了坚冰的围困,又回到自由的水域。然而,这时的巴伦支已经病入膏肓。临死之前,他写了3封信,把一封藏在他们越冬住房的烟囱里,另外两封分开交给同伴,以备万一遭到不测,能有点文字记录流传于世。1597年6月20日,巴伦支死在一块漂浮的冰块上,那时他刚好47岁。两个多世纪之后,直到1871年,一个挪威航海家又来到巴伦支当年越冬的地方,并从烟囱里找出了那封信。巴伦支的航行不仅都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他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为后来的探险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了纪念他,人们便把北欧以北他航行过的海域的一部分称为巴伦支海。
环境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04年8月24日发表报告说,位于北欧和俄罗斯北面、全球面积第10大的巴伦支海的生态环境正遭到多方面的严重破坏。
环境署的报告说,最大的破坏因素是过度捕捞。尽管有关方面制定了控制措施,但渔民们为获取经济利益,仍对该海盛产的鳕鱼进行过度捕捞。
破坏因素之二是石油和天然气的污染。在巴伦支海进行石油开采以及运输的活动越来越多,通过巴伦支海运送的石油和天然气大幅增长。
破坏因素之三是一些国家在巴伦支海周围投放放射性废料。虽然放射性废料数目还不大,但已足以引起警戒。
破坏因素之四是向巴伦支海引进新的海洋物种,从而威胁生态平衡。近年来,一种名为红王蟹的大螃蟹被引入巴伦支海,这种大螃蟹的迅速繁衍使其它物种受到威胁,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环境署的报告希望有关国家重视巴伦支海的生态环境,制定新的法规,采取新的措施,并严格执行有关保护海洋环境的国际法律文件。(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