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ap.qiqixs.net
【被各种事耽搁了,实在对不住各位朋友,不过三更不会变,多迟都会赶出来。】
苏颂正戴着眼镜,就着灯火,看着一篇刚刚寄到他手中的稿件。
说得是对五星逆行记录的分析。
这一篇文章,考据细密,论证精确,而且结论跟过去韩冈和苏颂的议论正相吻合。都是水、金、地、火、木、土六星绕日而行,因绕行的速度不一,所以看起来五星在天空中的运动才有那么多变化。并预言了接下来的各星逆行的时间,以及在天空的位置。
苏颂不时的点头赞赏,难得看到一篇水平这么高的论文。再看看署名,名为韩公廉。
中书门下吏部房的守当官,一名吏员而已。
苏颂不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再前两期,也有韩公廉的文章,说得是水力计时仪的设计。不过那一篇说得很些意思,但文字有些乱,苏颂费了很大的精力才帮他整理好,然后刊载出去。也由此得知了这位作者的身份。
《自然》的名声渐渐起来了,寄来的稿件也渐渐多了,体裁千变万化。有说花鸟虫鱼的。也有说天文地理的。还有说一些器械的改造,比如眼镜和千里镜。更有稻麦等农事上的研究。
这些文章,都是集合众人之智,才得到的结论。《自然》不光是刊载他人的论文,还有其本身,也时常发文悬赏,对某个自然现象寻求合理的解释。
不过寄到《自然》编辑部的论文水平参差不一。大多数的问题是不会写论文,当成了一篇散文来写。
最典型的就是方才苏颂才黜落的一篇,说洛阳龙门石窟的文章。通篇在说龙门、伊水、石窟、佛像,游玩的起因、时间,人物都不缺,直到最后,才话题一转,说:魏文帝之所以选择在龙门开凿石窟,是因为其峭壁高峻,有山水之胜。
这都是哪跟哪儿。
但很多寄来的文章都有这个毛病。苏颂只能让幕僚一封封的写回信,将稿件退回去。
一般来说,只要论文的结构没问题,就算是结论明显错误,苏颂都会将之刊载。
之前就有说鱼鳔的,鱼有鱼鳔,所以吞气可浮,吐气可沉,若鱼鳔破了,鱼就会沉底。论文作者还做了实验,让下人拿针将一条条活鱼的鱼鳔戳破,然后丢进水缸,无一例外都没办法再浮起来。
苏颂修改了一下文字,也准备登载上去,尽管他认为结论不对——出身在福建泉州,没有鱼鳔的鱼,他见多了——但只要刊载出去,就有的是人出来辩驳。
就像前两天从不同地方寄来的两篇论文,就是驳斥再前两期的一篇有关日中黑影的文章。虽然文章中的用词很激烈,却没有朝堂上,把道理抛到一边,直接攻击对方的语句。
这样的感觉很好。
苏颂实在很感谢韩冈。没有韩冈的提议,就不会有《自然》期刊。没有《自然》,也就不会有每天寄到自家门上的稿件。
能天天都看到新鲜的论文,苏颂都宁可不出去做事了。整天待在家里也没问题。只要有这些文章可以看,苏颂愿意一辈子不出门。
“大人。”
苏颂正这么想,儿子苏嘉就推门进来。
“东西先放下,我等会儿吃。”苏颂头也不抬,继续看他的文章。
苏嘉看看一边的小桌,上面放的饭菜,苏颂碰都没碰。这是半个时辰前就端来的了。
“大人,还是先吃饭吧。”他小声的规劝道。
“不急。”苏颂有些不耐烦的抬起头,却看见儿子手中拿着一沓子名帖,这才知道苏嘉不是来送饭的,“什么事?”
“又有人来送礼了,今天已经三十多家。”苏嘉满头雾水,盼望苏颂能给个解释,“大人,到底出了什么事?”
苏颂所在的是个清水衙门,没什么好处,资历虽老,却与留在朝堂中的几位宰执没什么瓜葛,平日里不说门可罗雀,但也绝不是一天能有几十人登门送礼的情况——打秋风的同乡还多些。
苏嘉当然不理解为什么突然间有了这样的变化。
苏颂知道儿子不喜欢呼朋唤友,平日里躲在家里读书的时候居多。过去苏嘉并不是这样的性格,只是吃过一次大亏后,才变成这样。
熙宁初年,新法初行,苏嘉在太学里读书。当时的学官偏向旧党,出了个题目,问王莽、武周变法事。苏嘉随苏颂,当时对变法颇有微词,又是年轻气盛,一篇文章极力抨击新法,然后在学中被评为优等。这一件事,捅了马蜂窝。国子监从上到下被清洗了一遍,学官尽数被逐,苏嘉也吃了大苦头。
知道被人利用成了党争的工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qiqi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