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章 千山红遍好凭栏(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wap.qiqixs.net
李诫走在去将作监衙门的路上。

    陌生的面孔和前面领路的中书堂后官,让往来于途的官吏们都不禁多看了他几眼,身为近日都中名人,李诫的身份立刻被人认了出来,成了议论的焦点。

    多年来,李诫住在城中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分之一,没有了城市的喧闹,李诫的耳朵变得极为敏锐。即使现在回到了吵杂的皇城之中,还是能够支离破碎的听到沿途的闲言碎语。

    “工匠都成官了。”

    李诫扫过一眼,这话出自一名须发皆白的吏员,撇着嘴对着身边人说着,眼睛还往这边瞟过来,但对上李诫的视线后,就吓得一抖,连忙将身子转了过去。

    李诫冷笑,这一位多半就是积年为吏,不得一官,故而心怀怨怼,怨言出口,岂不知祸从口出的道理。

    他是不记人,陌生面孔没那么好记,但前面的堂后官似乎耳朵也很好,认识的人也多,回头便对李诫将那位老公吏的身份透露给了他。

    之后是报复,还是放过,那就看自己的心意了。

    “这还真是将作大匠了。”

    说怪话的是一名青袍的官人,年岁倒不大,但看着满脸的傲气,定当是进士出身,说不定还进了崇文院。

    将作监的长官,汉时官名便是将作大匠,听人这么说,当然就是指自己是匠人。

    李诫看了一眼后便不屑一顾。自家父亲都已经做到了知京兆府,即使自己不是长子,也是有荫补在身的。官宦世家的子弟,还真有人当自己是工匠?何况农夫之子都能做宰相,做到什么官,如今也不看出身。

    “他不是进士,可他能经世。在韩相公眼里,这就是经世济用的大才啊。”

    这话语带讽刺,玩着谐音的游戏,不过几名官员聚在一起,李诫没能找到究竟是谁说的。

    “他姑母嫁出去了吗?”

    又是一句戏谑的话语让李诫的脸沉了下来,不再左顾右盼。

    他父亲李南公当年曾经被御史们群起而攻,主要原因是因为支持新法,而御史们所用的借口则是李南公的同母亲妹——也就是李诫他的姑母——年过三十都没有出嫁,而李诫的姐妹们都嫁了出去。世风奢靡,如今女子出嫁都要丰厚的嫁妆,李南公嫁女不嫁妹,是舍不得嫁妆,私德有亏。

    自家长辈的事,李诫不好多说,但原因并不是御史台说得那么简单,不是同一个母亲的姐妹都嫁出去了,一母同胞的亲妹妹怎么会舍不得嫁妆,而让她寄住在亲戚家里?以李南公的身份,再如何舍不得嫁妆,也比不上他的面子重要,更比不上御史台的一份弹章。

    但泼上来的脏水,没那么容易洗干净。贼咬一口,入骨三分。李诫也知道,朝廷中一说起他的父亲李南公,立刻就会想起那位因为同产兄舍不得嫁妆

    而嫁不出去的李家女。

    当年在韩冈离开京西都转运使的位置后,就任京西转运副使的李南公,便成为重新划分开来的京西北路转运使,之后又遍历地方,资历已经老得不能再老,可两年前韩冈想推荐李南公担任三司使,却遭到了朝中一众大臣的反对,甚至连太后都觉得不合适,后来给了一个宝文阁直学士的补偿,被打发到关中的京兆府去了。

    尽管韩冈让李承之重临三司使的位置,维持了局面,又将反对最力的几位官员都打发到了地方上去,可是李南公经过这番折腾,离开朝堂就越来越远,眼见着年纪往七十走,这辈子恐怕也没机会再回去了。

    父亲李南公在外任官,长兄李譓中过进士,也在外任官——因为做事偏激,为上官弹劾,所以至今没机会回京——李家的门楣,现在只能落在了李诫的身上。至于家中旧事,更是只能这么让时间去消磨掉人们的记忆了。

    不管官吏们如何泛酸,李诫在抵京五日后,就任权同判将作监的任命,已经得到了太后和中书门下的批准。尽管因为资历不足,官职前面加了两个前缀,但李诫成为将作监最高长官之一,却是确凿无疑的。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李诫自此成为韩冈最重要的亲信之一,为世人所共知。对于那些嫉妒,是没有必要在意太多的。

    将作监的官衙不远,没有太久便到了。将作监丞以下十余官员,近百胥吏,皆在门外迎候。而判将作监事赵子几,也在门中迎接同僚的到来。

    嫉妒的眼神在将作监中官吏的脸上,比外面少了许多。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懂行的人,而且这两年也没少打交道,知道李诫博来这份差事有多不易。

    判将作监事的赵子几是新党中人,不过在韩冈面前也算守规矩,没有因党派之争而找麻烦,在轨道的修筑过程中十分配合,故而能安然留任。而李诫这一回虽是,但他的工作与赵子几并不冲突,赵子几出迎时,亦是笑语殷殷,发自内心的欢迎李诫的到来。

    明工科需要一个传习本业的官办学校,所以朝廷将正式设立工学院,专门用来培养技术官僚,为参加明工科做准备。

    这件事,将作监中已经传遍了。而工学院的提举,据闻正是将由李诫来兼任。与此同时,据传李诫还将会主持修订一部有关堤坝、寨防、轨道、运河等工程修造的典籍,作为工学院教学的课本。李诫身兼多职,当然也不会有太多的时间来处置将作监的公事,更不用说与赵子几争权夺利。

    就像如今的同判厚生司温杲出身医官,兼管勾太医局,同时还提举医学院。他主要的工作正是在太医局和医学院上,厚生司中的工作,由判厚生司吴衍一人处置——这也是为什么正式的敇命未下,便有那么多人认定李诫将会担任提举工学院一职。

    只要李诫当真能如温杲一般,谨守本分,赵子几巴不得这个新同僚能在将作监中久一点。

    进了大堂,照流程验了敇命、告身,送李诫来上任的堂后官拿了赏钱告辞,赵子几便一一向李诫介绍衙中的官员。

    李诫上京次数不少,衙中大部分官员他都打过交道,每一个人,李诫都温言的说了几句,拉了拉交情。

    当这番介绍到了最后,赵子几指着一名肤色微黑、满面风霜的中年人,“这位是提举内中修造所公事杨琰。”

    没有介绍表字,也没有介绍其父祖辈的身份,就这么简简单单的官职和姓名。

    内中修造所,是负责宫中建筑的修筑和修缮的衙门。提举公事,一般是内侍官担任,只有偶尔才会让三班使臣充任。内中修造所辖下有千名雄武军,

    充做军匠。管理这么多兵员,提举公事的地位其实并不低,如果是内侍官担任,将作监对其的管辖权微乎其微。

    内中修造所的地位绝对不低,而提举公事,更是不应该放在最后才介绍。但厅中官吏视若平常,脸上堆满了谦卑笑容的杨琰本人,同样没有反抗这个待遇的意思。

    看见杨琰,李诫却带了几分惊喜,“可是杨琪的兄长?”

    杨琰明显的愣了一下,然后才点头说道:“正是下官的弟弟。”

    李诫这下更为热情,拉起杨琰的手,笑道:“吾受命主持修造铁路轨道,君弟为辅佐,监理工程。韩相公也几次赞许,称令弟为人勤谨,营造上也不输昔年的大工俞皓。京泗、京洛两条铁路,令弟居功甚伟。”

    被李诫拉着手,杨琰局促不安,但他也不敢将手给拉出来,只能战战兢兢的等着李诫将话说完。不过听到李诫转述韩冈的话,还是不禁开心的笑了起来。

    杨琰、杨琪两兄弟,都以木工闻名京中,是有数的木工大匠,擅长修造大型建筑。后来熙宗皇帝赵顼还以杨琰修造有功,将其提拔为殿值,做了武官。

    前两年,杨琪被派到了李诫的麾下,辅佐修筑轨道。洛阳到京师的铁路轨道上,已经完工的几条木桥,正是杨琪所规划修建。那几座铁路桥,虽然是木质,但坚固稳定,重载的列车也能够从上面安然通过。现如今,杨琪也追随其兄的脚步,被授予了官职,同时还正在研究如何将木桥,改造成使用年限长久的石桥。

    表能工巧匠为官,这件事肯定会一直做下去的。只要有足够的才干,立下足够的功劳,即使是出身卑贱也有机会为官。韩冈的心意,李诫当然明白,他虽是官宦人家出身,可做了那么多年事,绝不可能会去歧视有专长的人才——本身都被歧视着,李诫又怎么可能将之加诸他人身上?

    一番介绍停当,再交托了其司掌的一应事务,待到中午时分,便是例行的官宴了。

    衙署中的官员们各自入席,而吏员们则纷纷下堂回避,只留下一干服侍的。酒过三巡,他们才会再上来奉酒祝寿。可李诫抬眼看过去,已经有了官身多年的杨琰,却是跟着吏员们一起打算下堂去。

    旧为吏人,虽作诸司使副,见旧所服事官,不与同坐。这是官衙中的习惯。即使是杨琰已经做到了提举内中修造所公事,依然不敢与同僚同坐同食。不过李诫却并不打算看着杨琰这么离开,立刻出声叫住了杨琰:“杨提举,请留步,今日官宴,衙中有官身皆当入席,提举何故离开?”

    转头又对赵子几道:“三班使臣,理当列席。”

    赵子几眉头微皱,一时没有回应。而杨琰,已是连连摇手,连称不敢。而将作监丞也在旁说道,“此乃条贯。”

    李诫不以为然,朗声道:“当初令弟授官后,官宴上依然不敢入席。沈学士便说了,一经王命,便是王臣,已非旧时卑贱之身,如何不能于宴?吾亦曾听玉昆相公提起过,当年熙宗皇帝和王安石对此便颇不以为然,古人立贤无方,不闻秦王以五张羊皮而贱视百里奚,也不闻傅说不入殷高之席。太医局的温提举,前次在韩相公家,也照样安然入座的。”

    李诫搬出了沈括没什么,回去养老的王安石也没什么,早就入了土的熙宗皇帝同样不打紧,可李诫把韩冈都搬了出来,这就没人敢再多说什么了。

    赵子几也是圆滑得很,立刻对服侍左右的小吏道:“还不快给提举布席?!”

    一通忙活,杨琰的座位给放在了最下首,真要计较起来,他至少还可以再向前挪几个位置。不过李诫不为己甚,没有再多的要求。

    看着杨琰诚惶诚恐的入席并跪坐下来,李诫只觉得真是好累,初上任,都得这么走上一遍,为了能安稳的坐在这里,总少不了先勾心斗角一番。虽然是常例,但总归是让人心神俱疲。

    酒宴开始了,席前的一番小波折,很快便被众人抛到了脑后。今天的主角成了敬酒的目标,纷纷上来劝酒祝寿,言谈间,多是拍着胸脯向李诫保证,不管是什么样的情况,他们都会让工学院顺顺当当做下去。

    只看他们殷勤的模样,李诫就知道,他们是想要通过自己与宰相攀上交情。想也明白,如果能在韩冈面前露个脸,能会有多少好处。为了哪些好处,这些人肯定是不惜任何代价的。

    觥筹交错,李诫小声说,大声笑,一杯接着一杯,与同僚们的交情如飞一般的上涨。

    可是他越是喝酒,便越是明白,韩冈最近的注意力暂时不会放在工学院上,而是别的事情,现在献再多殷勤也没有用。

    李诫在前日拜会韩冈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了解到了一点韩冈最近在关心些什么样的问题。

    一个是不日举行的廷推,决定两名晋身两府的新人选,这同样是事关轨道建筑的要事。

    做了自己几年顶头上司的沈括,日后多半依然是都大提举轨道工役的差事,但他晋升东府参知政事的任命,最多再有半月就该有喜报了。

    李诫不认为这其中会有什么意外,如果做了宰相,还不能让沈括的名字送到御前,那韩冈这几年在朝中就是白费心了。以韩冈的权势,以及太后面前的地位,怎么可能还有人能从中干扰?

    沈括或许并非是最佳的选择,他在哪里都不受到待见,也因此才几次在败在廷推上——李诫私下里觉得这是韩冈故意如此,故意败上几次,也免得世人认为他已经能够只手控制朝堂,更免得太后的忌惮,再多的情分也经不起消磨——不过韩冈也不会一直让沈括失败下去,他手中就这么一个合适的人选,以参知政事的身份,都大提举轨道工役,除了沈括之外,肯定没有其他人愿意去做。

    另一个就是远在西南的大理之战。

    李诫虽不是与军事有关的官员,但进出韩家家门,来往的官员都是能够接触到机密的显贵,更多的消息在京城中也不是秘密。

    熊本已经走马上任,黄裳更是成了西南行营的大管家,而领军南下的赵隆,也已经率领四千关西精兵和两千吐蕃骑兵,在时限内抵达西南行营的大本营所在。此外还有神机军的两个指挥,也于同时抵达了前线。

    从作战计划上,这将是南征之役的翻版,征发起降顺的西南夷,以数以万计的仆从军来配合主力精锐的进攻。

    但从作战方式上,这将是火器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若不是近距离内,没有更强的大国来成为火器的试验场,神机营根本不会走上大理的战场,而西南行营的辎重中,也不会有高达两百门的虎蹲炮和十五门野战炮,以及相应的炮弹和火药,还有各色的zha药。

    以官军的威势,想要一举破敌不难,难就难在练兵上,据李诫所知,韩冈最近对西南方面可是关心备至,表面上充满信心,所以毫不介怀,但私下里,每一封军报都要翻看再三,在他的指示下,前线上的要求,政事堂都是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满足,如果这样还不能赢,熊本、黄裳之辈,可就是愧对了朝廷、太后和韩相公了。

    ……………………

    西南的战火早已点燃。

    就在京师的君臣百姓都在期待捷报早传的时候,熊本、黄裳为主的西南行营,都已经离开成都府路好一阵子了。

    之前他们在成都多日,等来了西北的精锐主力,又等来了奉诏齐聚的蕃部兵马,更等到了无数辎重,以及备受瞩目的神机营。

    待三军齐集,熊本便于岷江畔筑台,歃血誓师。随即数万兵马如山洪泄地,顺着入滇的各条道路,开始了南下的进程。

    主力南下十数日,先抵达了距离前线最近的戎州,面前的第一个敌人,不是大理国的军队,而是控制了石门关和五尺道的石门蕃部。

    黄裳此时正跟随在熊本的身侧,沿着山谷间的羊肠小道,慢悠悠的前行。

    前方数里外便是石门关,赵隆已经先行率主力抵达关下,照常理,他们这两位正副主帅,只需要在后方等着捷报就可以了,但这开头的第一战,两人都不愿意在后面等消息。

    “庄蹻入滇,是自黔中郡引兵而进,渡沅水,克且兰,灭夜郎,一直攻打到滇池。也多亏了勉仲你,高家父子,大概都以为我们也会先入黔,再攻滇。”

    熊本慢条斯理的说着,半点不为即将开始的战斗而担心。两人的身后,一群武将、幕僚亦步亦趋,更后面一点,还有一群头梳椎髻,衣着各色的蛮人紧紧跟随。

    自古入滇的大路就那么几条。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qiqi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