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4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24)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了回音,说起来有些伤人心啊。”

    “那怎么办?又不可能一个个都回信。每一期最后都说了抱歉了吧?”

    按照韩冈的提议,现在都在每一期最后一页刊登致歉声明,对无法回信表示歉意。不能回信也许是现实,但人心必须要考虑到。

    苏颂也摇头。一一回信的确不可能。他写想勉励那些有心格物却不知从何入手的投稿者,但现实的情况不允许。

    如今私信,绝大多数都是托人转交。有的是拜托亲友,还有的则是借助稳定的来往于商业路线上商人来传递。朝廷的驿传,虽说大臣们偶尔可以借用,但如此大数量的回信,就绝不可能。

    而且投稿人来自天南海北,现在最远的已经有陇西和福建的投稿,可以想见,在未来,岭南、甚至甘凉的投稿也会有。不说数理化,就是将各地独特的地理风貌记录下来,便能登入《自然》之中的地理一科了。那样的情况下怎么给人回信?

    韩冈自是知道《自然》的发行和收录,需要一个遍布全国的邮驿系统。但他没想到会这么快就需要了。原本他都做好了连着两三年都没有合格投稿的心理准备。但现在,情况比他预计的要乐观很多,寄来的信件中,有价值的比例比预计的要高不少。估计两三年之后,就得改为月刊,才能安排下版面了。

    “如果要能借用朝廷的驿传,办理民间的邮政那就是好了。”韩冈决定先敲敲鼓,没必要多拖了,“现成的驿站车马,走惯了的路线,更有大量的人手。”

    “不可能吧,朝廷怎么可能会答应。不说干扰军情递送,就是花销……”沈括说着说着就停了口,惊问韩冈:“要收钱的?!”

    “当然要收钱。从东京送到交州是一个价,从东京送到南京则是另一个价。路程越远,邮递价格就越高。但不管路程远近,朝廷的驿传肯定要比民间托人带信要快。”见沈括想要说话,韩冈又补充道,“我是说平均速度。”

    民间都是顺带送信,不可能像驿传一样,目的就是送信,能一程程的送下去。有一些人会比朝廷的步递要快,但更多的却会更慢,而且是慢得多。

    沈括皱着眉头:“就算收钱,可驿站传信也只能送到驿馆。还是说送到官府,然后通知人去领?”

    “当然不是。”韩冈解释道,“路、州、县、乡都设专门的邮局,一层层的将信转发下去,也一层层的将信收上来。就像是衙门一样,乡镇、县监、州郡,然后到路中,最后汇集到京里。驿传不正是这样用吗?”

    “玉昆,说明白点。”苏颂道,放下了手中的茶盏,摆出了洗耳恭听的姿势。

    “如果韩冈在巩州陇西县的乡里,有信要寄到同一州的宁远县。可将信送到乡中的邮局,如数付了钱。然后当天乡中的邮局就将信送到县中邮局,县中的邮局再送到州治的上级邮局,在那里进行分拣。确定是本州的宁远县,然后就是让负责这条线的人送下去,传到宁远县中。”

    “下面呢?怎么送?”苏颂追问道。

    “具体到城中,就要先做好准备。必须每一家每一户都要有个门牌号。厢、坊、街巷,然后是街巷中的第几户人家。比如存中府上,正门开在宣化坊北亭巷中,所以便开封府旧城右军第一厢宣化坊北亭巷一号……从东头数第一家嘛。”韩冈冲沈括笑了笑,继续对苏颂道,“只要知道了门牌号,这样本城的邮局,就能顺利的将信投递到府上。”

    “如果是本路寄信就在路中多一重转送。如果是隔着好几路,那就是从京城转送了。是不是这样的?”苏颂说着,问韩冈。

    韩冈点头,“其实东南、河北,中原,西南、这样的大区域,都要设一个转运的中心。免得两浙送江东的信,要到京城走一遭。”

    “乡间呢?”苏颂又问道。

    “邮送不可能到村中。但每个村子都可以在乡里或镇上的邮局设个专属的邮箱,存放本村的邮件。等村里有人到乡中、镇上的时候,顺便就能带回去了。邮箱可以安锁,邮局和那个村子各拿一把,免得给外人偷拿走。”

    “能到乡镇就不错了。的确用不着到村里。”

    苏颂闭起眼睛,在头脑中过了一遍。很快就点起了头。有已经成型的驿传系统在,将民间的邮政纳入进来,还是很容易的。一个达到乡、镇一级的邮递系统,这对国家的意义可想而知。

    jing彩推荐: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